五一带孩子体验教育大拐点的反差之旅,三件不同寻常的挑战

admin 热门新闻 3

真心建议,这个五一别光想着躺平,做点反差大的事情或许更有意义。

反差大的事情可不是睡懒觉。发现没,人有时候越睡越累。

真正让人觉得神清气爽的,往往是接触新鲜的信息,尝试反差大的事情。

现在世界变得太快了,教育大环境早就变了。什么清北的尽头是教培,藤校的尽头是中介,还有“烂尾娃” 、“灵活就业”这些词也开始流行。

当家长的可不能总用自己当年的老观念,去替孩子决定学什么专业、选什么工作。

教育大拐点时刻到来,有反差的地方往往机会更多。

对于普通家庭来说,除了攥住手里的底牌,守住事业、守好家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跳出信息茧房,主动接触 “反差大” 的信息。

与其在热门赛道拼资源,不如用“信息差”找优势。比如了解最新的升学政策、专业调整,或者一些冷门却有潜力的就业方向。

当然,做一些反差大的事情,前提是让孩子把校内基础打牢,稳住根基和底盘。

在此基础之上,趁着五一假期,借上一双穿越周期的慧眼,多拥抱新事物,说不定就能在关键节点找到适合的方向。

名校“失宠”了?

前一阵子北京建筑大学的高招咨询会,同样让京教君看到了令人意外的反差。

清华、北大、人大、北航、北理工、北师大、北邮、北工大等京内热门985/211来了一批,首医、首师、首经贸、北方工大、北建大、北工商、二外、印刷学院、物资学院、农学院、联大、城市学院等京内招生大户纷纷参展。

但是有一个展台,竟然被家长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看起来比名校展台还要热闹。

北京警察学院的展位前,家长们拿着小本本,从招生流程问到体检细节,从体测训练追问到宿舍条件……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这话放在当场,特别有画面感。

进入体制内的求稳心态,让一批家长率先从“唯名校论”的执念中觉醒,转而盯上警察学院这类“铁饭碗”院校

据了解,2024年北京警察学院最高分647,最低分也要522。凭这分数,谁能想到这是个二本院校?!

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反差行为,用分数去追求高性价比的编制。而另一种反差选择,可能藏在看似冷门的领域。

比如殡葬行业,虽说听起来有点 “阴森”,但很多从业者收入比三甲医生还高。

随着宠物经济进入黄金发展期,和宠物相关领域也算是个不错的选择。

昨天带猫去剪毛,跟美容师聊天得知,他和宠物店长期合作,每给一只猫狗洗澡、剪指甲加美容,能分到120块。他说 “活儿多到接不过来,一天至少能做7单,累了就在家歇着。”

五一带孩子体验教育大拐点的反差之旅,三件不同寻常的挑战-第1张图片-赛丽网

五一带孩子体验教育大拐点的反差之旅,三件不同寻常的挑战-第2张图片-赛丽网

张雪峰其实早就推荐过兽医专业,还表示很少有人会在乎兽医是哪里毕业的。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北京一些热门的高职院校在初次录取就录满,有的甚至录取人数超过了计划人数。

比如,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动物医学专业,招生计划完成率200%。

《2024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研究发现,近年来高职应届毕业生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就业比例呈现出上升趋势,从2019届的1.1%上升到2023届的1.8%。

毕竟,高职院校重实践,产教融合做得较好,就业去向相对来说有保障。最怕的就是孩子不愿意脱去孔乙己的长衫,凭借着一门手艺吃饭。

先“上桌”再说

再说个反差大的事情。

过去择校可能大于择专业;而在学历通胀的当下,家长别总是盯着名校。

有些时候,一张能“上桌”的行业通行证,也许实用价值更高。

尤其是前沿高科技领域普遍设置有 “专业壁垒”,这时候先拿到 “上桌吃饭” 的资格,也许比学校牌子更加实在。

而这种 “专业优先” 的趋势,在今年高校扩招的新动向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不少家长注意到,《教育强国纲要》的多项重点工作和高校教改紧密相关。

虽说高校教改这件事并不稀奇,但今年值得关注的主要是以下两个新变量:

第一,国家对急需的新兴领域专业,建立了超常设置机制,也就是用 “特殊方式” 直接增设。

比如为了发展低空经济,今年北航、北理工、北邮、南航、华南理工、西工大等6所高校直接新增 “低空技术与工程” 专业。

以前看一个专业好不好,主要看学校是不是 985/211、老师牛不牛。

现在多了个新维度 ——看这个专业是怎么诞生的。

加急出来的新专业往往更贴合产业急需, 就业时外部跨行者很难进入,未来很可能也会优先发展,所以建议各位家长重点关注。

第二,这波儿专业优化调整,会更看重它和地方产业的对口匹配程度。

说白了,就是产业需要什么人,大学就要培养什么人。

比如,浙江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把近400个专业和50多个重点产业紧密对应,黑龙江74%的专业用以支撑重点产业,河南布局新兴交叉专业,陕西发布“引导发展清单”。

发现没,以上试点省市覆盖了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预计其他省市会陆续跟进这种专业与产业高度匹配的培养模式。

可以预见,高校专业和地方产业越匹配,跨地域就业的难度也就越大。

与其追求 “名校光环” 走老路,不如提前瞄准国家战略扶持的新赛道,拿到精准匹配地方产业的 “入场券”。

如果是就业导向,专业和地域的优先级,可能要放在学校前面。那些自带技术壁垒的,或者直接匹配区域产业需求的专业,未来可能会更吃香。

发挥AI追不上的“人性优势”

AI时代,职业淘汰的速度越来越快。

在拥抱AI的大趋势下,提前布局这两项能力,让孩子与AI实现差异化竞争,可能也是反差比较大的事情。

第一,培养AI追不上的一手感知力。

AI 好像能 “看” 能 “听”,但那些都是人类喂给它的数据,本质上属于 “二手感知”。

AI能识别出这是谁的笑脸,却读不懂憨笑、嘲笑、冷笑的区别;它会一字不落地完成会议纪要,却捕捉不到人在说话时欲言又止的犹豫。

这些正在发生的,亲身参与的“一手感知”,往往才更有价值。

尤其是教育行业、服务行业这类常常需要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建立AI学不会的 “人性优势”,善于和他人产生情感连接,显得特别重要。

第二,培养闯荡世界的表达力。

全球化是大趋势,未来的人才一定是流动的。

跨文化沟通和精准表达,也是AI无法替代的软实力。

越是普娃,可能越是要学好英语,或者掌握一门小语种。

无论是去乌拉圭做“转口贸易”,还是投入中东的一片蓝海,去更广阔的世界闯一闯,既可以避开“内卷”,也有机会成为改变世界的超级个体。

话说回来,这个五一假期,可以带孩子去菜市场观察人间烟火,也可以带他参加一次跨文化交流……这些看起来“不功利” 的事情,恰恰也是帮孩子积累AI抢不走的核心竞争力。

教育的底层逻辑正在悄然改变。

这是最坏的时代,科技变革的浪潮裹挟着每个人;这也是最好的时代,条条大路通罗马,说的就是现在。

文 | 京教君

内容来源|逻辑思维、马江博说趋势、成长树、悠然纪、刘润、京城教育圈等,“京城教育圈”进行内容补充和编辑整理

微信又改版啦

为了让「京城教育圈」出现在您的时间线

星标一下★为了更好的我们

欢迎 | 扫码加入

京教圈学习交流群

走之前记得点个“心心”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