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练习太极拳的过程中,许多人会遭遇到一种被称为“双重”的状态。你是否曾经在练习时感到无论如何都无法突破瓶颈,甚至被对手轻易控制?这种情况并非个例,许多练习者在修炼多年后仍然感到困惑。究竟“双重”是什么?它又为何成为太极拳的绊脚石?
“双重”这个词在太极拳中有着特殊的含义。有人认为,当两手或两脚的用力方向一致时,就会形成双重。例如,两手用力方向相同被称为手之双重,而两脚用力方向相同则是足之双重。如果两者同时发生,那便是全身双重。然而,这种理解显得有些片面。若我们按照这一标准来审视太极拳的“起势”,便会发现其本身似乎就存在双重的问题。显然,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在太极拳的理论中,双重与双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拳论中提到:“双重则滞。”而太极拳的“起势”并无滞涩之感,这表明我们不能将双沉误认为双重。根据《太极轻重浮沉解》的解释:“双重为病,失于填实,与沉不同。”这里清晰地区分了“沉”与“重”。
那么,如何理解“双重”与“双沉”的区别呢?简单来说,双沉并不被视为病态,它意味着在练习中保持身体的弹性与灵活性。而双重则是指身体在用力时表现出僵硬和滞涩的状态,缺乏应有的弹性与协调性。比如在马步或杨氏太极拳的“揽雀尾”动作中,若保持弹性劲,则应视为双沉,而不是双重。反之,如果在马步时两脚距离过宽,失去弹性而影响动作灵活,那就是双重的表现。
在推手练习中,若出现顶牛或步子过大,导致动作变得僵硬而失去弹性,同样属于双重。总而言之,任何影响肌肉张弛变化、使动作失去灵活协调的情况,都应尽量避免。
《太极拳论》中指出:“欲避此病(双重),须知阴阳。”这句话强调了在练习太极拳时,伸肌群与屈肌群的协调与配合。只有在两者之间实现自如的收缩与放松,才能体现“阴阳相济”的境界,进而达到“懂劲”的水平。
针对那些在练习太极拳时感到困惑的练习者,了解双重与双沉的区别,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至关重要。无论是年轻的练习者,还是已经练习多年的拳友,都应时刻警惕双重的出现,确保自己的动作始终保持弹性与流畅。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才能真正踏入太极拳的高手之门,享受这项古老艺术带来的身心和谐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