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超联赛经过11轮激战后,一批表现出色的球员得以进入国家队的考察范围,这无疑为球迷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从目前中国球员的整体水平来看,无论引入多少新鲜血液,若伊万依然坚守菱形中场的战术体系,想要改变当前的困境仍然十分困难。核心问题在于,国家队的中场特别是后腰位置,严重制约了战绩的提升。
伊万目前急需的是优秀的中场球员,尤其是在后腰岗位上不擅长的角色。从已被征召的王上源、黄政宇,到未曾入选过的杨明洋、廖锦涛等年轻球员,他们在俱乐部中的表现都尚可一看,但在伊万推崇的菱形中场体系中,却难以胜任单后腰的重要职责。虽然这些球员在技术和比赛态度上表现不错,成为各自球队的中坚力量,但在伊万架构的战术体系中,单后腰对其能力的要求尤为苛刻。
首先,单后腰并不适合防守反击战术。这个位置不仅需要球员拥有极强的攻防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出色的传球视野和组织能力,以便在成功拦截对手进攻之后,能够迅速发起有效反击。杨明洋和廖锦涛虽然天赋可圈可点,但缺乏质的突破,难以胜任此角色。更重要的是,国足整体实力有限,实施防守反击才是最符合实际的战术方案,而单后腰的缺陷在防守端尤为明显,甚至连防守功能都难以发挥,一旦用于进攻也缺乏有效支援。显然,如果国足的进攻水平不能与对手抗衡,让单后腰发挥空间就变得几乎不存在。
其次,俱乐部表现并不代表其可以担任“单后腰”。尽管杨明洋和廖锦涛在联赛中展现出了不错的表现,但他们实际上从未在俱乐部中胜任单后腰这一位置。例如,杨明洋在成都蓉城的表现,要不是与中超顶级中场周定洋搭档,也难以如此亮眼。廖锦涛的表现也很大程度依赖外援阿利米的帮助,否则很难展现应有的水平。在与北京国安的比赛中,没有阿利米助阵,廖锦涛基本被对方限制住了。这说明,即使他们在联赛中表现出色,也不足以胜任这个关键岗位,更无法带来根本性的突破。
因此,纵然国足引入了一些新鲜血液,也难以撼动现有的尴尬局面。只要伊万坚持单后腰的战术思路,不论是杨明洋、廖锦涛还是其他补充球员,都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在这套体系中,像周定洋这样的球员相对来说更为适合担任单后腰。因为他在中超连续几轮成为跑动榜的领头羊,场上的覆盖面积广泛,既能有效拦截,又能参与进攻,还有一定的串联作用。尽管如此,是否完全胜任单后腰依旧充满变数。遗憾的是,受诸多客观条件限制,周定洋几乎没有机会为国效力。
最终,国足若想在竞争中多争取一线生机,关键在于伊万能否做出必要的调整。他应重新审视当前的菱形中场是否真正适合中国足球的实际水平,而不是固执己见,用固定的战术思路去选择球员或设计体系。不必执着于争议中的“落后战术”,毕竟按中国球员的能力来看,这种体系难以战胜对手。伊万如果不能因材施教,合理调整战术,恐怕短期内难以突破困境,国足的未来依然堪忧。